企业新闻
【特稿】中国电建西北院:七十五载“赋能记” |
|
|
|
黄河上游,刘家峡大坝截断滚滚波涛,见证“屹然砥柱立中流”的壮阔开篇。 青藏高原,塔拉滩三塔鼎立万镜逐日,辉映“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实践。 渤海之滨,招远海上光伏板铺陈延展,勾勒“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可期画卷。 从手绘设计蓝图的蜿蜒曲线,到建模数字世界的奔腾江河;从躬身华夏大地的能源革命,到点亮异国他乡的万家灯火……中国电建西北院的发展史,是一部用“能源刻度”丈量时代跃迁的“赋能记”。 2025年,中国电建西北院迎来建院75周年。这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标尺。75年来,西北院人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一个个“国之重器”拔地而起,一条条“绿色动脉”贯通东西,构建了卓越工程的巍峨高度,树立起能源报国的精神标识。 以工程伟力,赋能国家战略;以创新动力,赋能产业升级;以绿色匠心,赋能美好生活。中国电建西北院以“创”为笔,在七十五载长卷上书写奋进诗篇。 创业 为国筑坝 图强而生 1950年的黄河峡谷,寒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像小石子。一群手握标尺与罗盘的年轻人,在此竖起一面勘测旗。他们不曾想到,当罗盘标下第一个测点,图纸绘就第一张蓝图时,中国水电的新纪元已悄然启幕。 这一年,西北院前身——燃料工业部兰州水力发电厂筹建处成立。彼时,新中国电力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这一时期,肩负着“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千钧重托,西北院踏上创业征途。 1974年,被誉为“共和国水电长子”的刘家峡水电站投产。这座由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的水电站,因多项敢为人先的设计理念成为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水电站,也成为中国向世界亮出的第一张“水电名片”。 1989年,龙羊峡水电站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一座178米高的水坝,在黄河上游造就了相当于1700余个西湖大小的“天湖”,创造了当时国内坝高最高、库容最大、发电量最大等多项纪录。 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之初,仅黄河上游,西北院就相继完成了盐锅峡、青铜峡、刘家峡、八盘峡、龙羊峡、李家峡等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工作。这些工程构成了中国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坐标系”,它们就像楔入山河的钢钉,牢牢锚定了新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 进入新世纪,西北院的重器铸造迈入全新境界:一代代工程师接力攻坚,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高坝设计、大流量新型消能工程、大型地下洞室稳定分析与高边坡处理、高寒地区高混凝土坝温控施工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北水电”技术品牌。拉西瓦、玛尔挡、大石峡等项目成为复杂环境的标志性工程。 创业的坚实起点,深植于水电的广阔天地。75年来,西北院先后完成了300余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任务,已建水电站总装机规模达4500万千瓦。 而今,“筑坝”的伟力,不断从“驭水”向“储能”延伸。当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浪潮奔涌而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电网对灵活调节电源的需求变得空前迫切。西北院成为我国最早投身于抽水蓄能事业的主力军。 不仅如此,西北院更肩负起系统性规划的重任,牵头编制完成了西北五省(区)抽水蓄能选点规划,为区域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描绘了清晰蓝图。从驯服江河波涛,到调节电网脉搏,一条探索水能综合利用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新疆阜康、陕西镇安——由西北院牵头总包、勘测设计的抽水蓄能电站在群山间落成。新疆哈密、甘肃皇城、陕西大庄里等在建抽蓄项目现场建设正酣。抽水蓄能电站,如一个个绿色的“超级充电宝”,发挥着调峰、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等关键功能,极大地提升了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为西北地区清洁能源基地的稳健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创造 追光逐日 山河为证 每一次对山河的塑造,都是西北院对时代命题的回应。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西北院以水为源头积蓄的开拓力量,在“天地风光”中持续释放。 作为我国风电业务的先行者,西北院早在1994年涉足这一新兴领域。由公司勘测设计的玉门风电场,被誉为“甘肃风电的摇篮”,其早期机组“四小天鹅”的翩然起舞,成为中国风电起步的生动注脚。 在太阳能发电领域,西北院同样是领跑者。2008年以来,西北院一路闯关夺隘,参与编制我国首批太阳能发电工程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并不断以“首”“最”刷新行业新高度。 截至2025年6月底,西北院勘测设计及总包的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分别超过8400万千瓦、6700万千瓦,约占全国累计装机规模的14.7%、6.1%。 新能源“先手棋”,让西北院展现出在战略层面的前瞻视野:先后承担4个国家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承担陕西、青海、新疆等省区及30余个地市的可再生能源“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张掖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等14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大型基地规划;完成多项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新能源项目论证,助力总规模6170万千瓦的输电通道纳入国家规划。 面对新能源“用不完、供不稳、易掉线”的系统困境,西北院以技术集成创新“破题”。2015年,勘测设计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光电”与“水电”各显神通,实现了完美“共舞”。这一项目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也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重要跨越。 基于深厚技术积累所形成的迁移能力,与驾驭复杂系统的工程思维,西北院的“业务版图”延伸跨越。近年来,西北院不断在“水”的治理中定义新范式,在“城”的建设中树立新标杆。 在水利与生态环境领域,“八位一体”治水理念成功应用于汉江、渭河、黑河、石川河、沣河、巢湖等特征各异的河湖水系治理。同时,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完成多个沿黄省区相关规划,开展南水北调西线西北水资源配置研究,并持续推进引汉济渭二期、大石峡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在城乡建设与基础设施领域,西北院累计完成各类道路工程2000余公里、桥梁工程300余座、隧道工程50余座,启动国内首个城市更新技术体系研究,涉足城市更新、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固废处理等新兴方向。从西安小寨海绵城市到广东顺德水体综合治理,从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到东庄泾河特大桥,一个个标志性工程成为战略落点。 创新 新质引擎 智绘新天 近年来,中国能源发展从“规模扩张”迈入“提质增效”的历史新阶段,“双碳”目标绘就绿色蓝图,新型电力系统发出时代召唤。 西北院以行动作答: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要动力、要未来,全力开启跨越式发展的“第二曲线”。在光热、海上光伏、海上风电、压缩空气储能、土壤修复等战略新兴领域,全面按下发展“启动键”。创新活水奔涌于产业热土,越来越多的“创新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青海戈壁,晨光初照。三座塔式光热电站的定日镜场同步转向,数万面银镜如向日葵方阵般精准追光——这不仅是光的艺术,更是西北院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的技术结晶。作为国内光热发电的擎旗手,西北院从青海共和国家首批光热示范项目起步,成功突破了光热发电从“实验室”走向“实践场”的关键瓶颈,实现了塔式、槽式、线性菲涅尔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并行发展,装机规模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向海图强,乘风破浪。西北院自2020年启动海上光伏技术研究,短短数年间,承接项目总规模近400万千瓦,占全国已建在建总装机规模的18%。值得瞩目的是,由西北院自主投资研发的“电建海装001号”海上光伏智能打桩装备成功入列,实现了我国海上光伏施工装备“从零到一”的历史性突破,并在山东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中大显身手。 与一个个含“金”、含“绿”、含“新”的实体项目交相辉映的,是西北院在数字转型中绘就的“数智图景”。当工程图纸遇上数据算法,当传统基建拥抱数字孪生,一场深刻的“数字革命”正在西北院全面展开。 “十四五”期间,西北院信息化投入累计超过2.22亿元。这些投入持续转化为“数字引擎”——水电、抽水蓄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智能设计平台让设计效率提升约30%。最具战略意义的是,西北院成功打造了“一品牌(筑信)、三底座(BIM筑立/GIS筑宇/TWIN筑界)、一模型(问知)”数字化体系,完成了从工具应用到体系赋能的关键跃升。 “数字西北院”建设,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触及内核的思维变革。从智能设计到智慧建造,从数字管理到智慧决策,“数字脉络”联通工程全生命周期。同时,企业级数据管理平台如同“数字心脏”,让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在数据驱动下协同奔涌。数字化浪潮中的西北院,不仅“筑工程”,更在“建生态”。 创享 中国方案 破浪瀛寰 当创新血脉深植国土,当绿色能量蓄满山河,西北院的视野早已越过国境线,投向更广阔的五洲四海。 1993年,西北院第一次走出国门,承担叙利亚迪什林水电站的机电设计和设备成套服务工作。自此,一幅国际能源合作图景徐徐展开:马来西亚巴贡水电站被誉为“东南亚三峡工程”,荣获中国首个海外工程金质奖;巴基斯坦大沃风电场跻身中巴经济走廊首批优先项目,成为新丝路上的“绿色灯塔”;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助推该国成为南部非洲的电力中心。 截至目前,西北院已在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60多个项目。西北院以实践证明:“中国方案”不仅能点亮万家灯火,更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坚实信心。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西北院以全球视野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非洲、亚太、欧亚和美洲等区域,聚焦核心国别实施“一国一策”,稳步推进全链条属地化经营;在南非研究设立子公司,逐步实现机构属地化;深化全球创新协作,携手西安交通大学、赞比亚大学、南非茨瓦尼大学共建跨国研发高地,推动建设中尼、中赞“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实现技术本土化融合。 国际市场风云激荡。西北院始终秉持“无国际不一流”的战略定力,以中国工程技术为舟,以自主创新拼搏为帆,在挑战中破浪前行。“中国方案”正实现从“技术出海”到“标准立信”、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深刻转型。 三十余载跨越山海,坚定不移发展国际业务,是西北院的战略抉择,更是时代使命。 创承 星火接力 山高水长 一项项宏大的工程数据,一幕幕壮阔的项目实景,勾勒出西北院75年的发展轮廓。一座座大地丰碑背后,屹立着一代代为之倾注心血的“人”。 他们,会在“上下求索”时步步为营、坚韧不拔,也会在“滚石上山”时困顿迷惘、踌躇不前。岁月为证,有多少人山野为家,有多少人甘作基石,又有多少人将青丝熬成白发。 这是一场伟大的“星火接力”:一代代西北院人,怀揣理想的火种在各自的时代灼灼燃烧,最终汇聚成照亮中国能源事业的燎原之光。 兰州上徐家湾的黄河岸边,第一代西北院人燃起中国水电事业的星星之火,向最难处攻坚。仅刘家峡水电站勘测,就累计完成平面地质测绘图289.3平方公里、剖面地质图61.2公里、试验605组、钻机孔9534.7米、平洞934.8米、土探孔656.30米。这些今天看似寻常的工作统计,在建国之初却堪称“天文数字”。也正是从这片土壤中,西北院走出了国际著名数学力学家石根华、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石瑞芳等一批行业领路人。 1980年隆冬,西安银装素裹,西北院告别兰州,在古都扎根。彼时,改革开放春潮涌动,西北院人推动业务迈向多元,走向国际,向最新处探索。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年代,风电专家董德兰谈起“四小天鹅”总是津津乐道,“每一个立起的风机,都像是我的孩子。”言语间,是西北院人特有的执着与温情。而在水电建设一线,全国劳动模范、西北院首席技术专家王明疆在与时间赛跑,他常说:“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这一代人,接过前辈重托,又将开拓精神、实干风骨传递给后来者。 如今,接力棒已交到新一代手中。他们,奔向“智绘山河”的全新战场,向最实处耕耘。在数字孪生世界里,用代码构建智慧电站的每一个细节;在光伏板与治沙植物的交错间,探寻生态与能源的最优解;在海外项目的深夜会场上,用流利的外语为“中国标准”赢得赞叹……他们,在传承与创新的交汇点深耕不辍,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定义未来能源的新范式。 春秋更迭,西北院在一次次极限锻造中,炼就了独有的“特战队”精神。这精神,澎湃于诞生“龙羊精神”的黄河峡谷,闪耀于诞生“韩城抢险精神”的危急火线,淬炼于诞生“双湖精神”的雪域高原,共同熔铸成西北院人的精神谱系。 “精神之火”何以长明?答案就在薪火相传的接力之中。持之以恒“打造科技人才高地”,是西北院基业长青的核心引擎。“十四五”以来,西北院筑巢引凤,柔性引进院士、勘察大师等高层次人才27位;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与清华等20余所顶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超50人。更通过“十百千”工程,选拔10名科技战略人才、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青年科技人才,构建起接力有序的“人才雁阵”,为西北院的永续发展蓄满青春动能。 创见 惟实励新 蕴力未来 “十四五”期间,西北院的发展如大河出峡,浩荡入海,成绩耀眼——营业收入稳定保持百亿以上规模,利润总额连创新高,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两位数增长,蹄疾步稳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不断提高。 ENR“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排名实现阶梯式攀升,最新排名“第17位”如一支上扬的箭头,在行业天际线上划出令人瞩目的轨迹,向世界昭示科技型工程公司的实力跃迁。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首次揽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优秀”等次、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首获认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资委未来产业项目接连突破,创新版图不断拓展。 两度获评国资委改革行动“标杆”,集团公司改革三年行动与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双获A级,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75年,是历史性的抵达,更是开创性的进发。站在新起点,西北院眺望的,是一个由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国际视野所定义的崭新征途。 看创新浪潮,奔涌不息。西北院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4.47%,授权专利突破2500项,从“揭榜挂帅”破冰探索,到国际联合实验室接连搭建;从70余项国际领先成果涌现,到数字化平台“筑信”问世,创新之火不断从实验室燎原至产业一线。 看绿色答卷,笔墨酣畅。西北院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到西北清洁能源大基地规划,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植企业肌理,绿色成为西北院最厚重的底色。 看国际布局,气象万千。西北院面向全球合作的“星辰大海”积极拓展不同业务,正在一个个项目建设中,用卓越的技术实力兑现合作共赢的承诺,展现“中国方案”的实力。 七十五载波澜壮阔,西北院的“战略蓝图”正在“时代长卷”上徐徐展开。蕴惊雷于静水,蓄云帆于长风,新程已启,壮阔无垠。西北院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攀高峰,以深厚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赋能新时代、辉映新未来! 祝愿西北院基业长青,懋业永年!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