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新闻

企业新闻

【七五征程・同心筑梦】逐浪深蓝启新程 智造港航谱华章

发布日期:2025-10-09 信息来源:港航公司   作者:朱利文  

【编者按】2025年是西北院建院75周年,也是西北院“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回顾过往,公司上下攻坚克难,全力抢抓战略机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五年来,各二级单位围绕高质量发展核心,群策群力、各展其能,作出了突出贡献。公司特开设“七五征程·同心筑梦”专栏,集中呈现各二级单位的实践成果与奋斗风采,共绘发展新篇。

今天推出第十五期:《逐浪深蓝启新程  智造港航谱华章》——港航公司

从黄河之畔填补西北船舶制造空白的“西北第一造船厂”,到深耕非水网地区船舶建造的引领者,再到挺进深蓝突破海上光伏装备技术难题的开拓者;从依赖修配加工的传统工厂,到手握“高新技术企业”(首次于2016年11月取得)“瞪羚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三项重磅资质的科技型装备制造企业——港航公司,作为西北院全资子公司,始终以母公司“一二四四”中长期发展战略为指引,秉持“港航情、科技魂、奋斗心、向未来”的企业精神,在50年深耕中破局突围,在75载院庆荣光中书写担当,成为西北院战新业务版图中不可或缺的“智造尖兵”。


一、红帆领航:以党建之力铸魂赋能

五年来,港航公司党支部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跟西北院党委“双引双建”部署,锚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用红色引擎驱动生产经营破浪前行,让党旗在智造一线高高飘扬!

支部班子分工协作、民主决策,以“放权赋能”激活团队活力,20名党员全部扎根组织管理、生产经营一线的关键岗位,在“电建海装001号”“双刀轮”采盐船、厄瓜多尔船舶建造项目,在广东、江西暴雨洪涝灾害抢险救灾过程中,党员永远是冲在最前的“先锋队”,带领身边的群众把“敢于担当、勇于超越”的西北院精神融入每一名港航人的血脉,成为生产履约的“主心骨”。党支部同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将业务骨干吸纳为党建力量,实现“骨干党员化、党员骨干化”双向促进。《“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党支部议事规则》《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制度的修订完善,更让党建规范与经营决策同频,为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二、锚定国之大者:以高端装备服务国家战略

自1974年诞生之初,港航公司便肩负“填补西北船舶制造空白”的使命。如今,这份使命在国家“双碳”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海洋强国建设的浪潮中,被赋予更深厚的内涵——以高端装备制造为笔,在祖国山河与深蓝海域勾勒绿色发展图景。

在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战场,港航公司针对性研发全自动清漂船、多功能执法船、绞(冲)吸式挖泥船,为青海湖,刘家峡、李家峡电站库区筑牢生态屏障;在高海拔能源开发一线,打造“双刀轮”采盐船、两栖履带式采盐船,破解青海柯柯盐湖、新疆玛纳斯盐湖“开采难、环保压力大”难题,相关技术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海洋强国建设征程中,2023年成功研制全国首台套海上光伏施工智能装备“电建海装001号”,实现“从内陆船厂到近海装备开拓者”的跨越;在服务政府职能中,2021年为全国十四运会建造的2艘“唐风”画舫船,成为灞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2021年末承建了中国电建集团向云南剑川县捐赠的2艘新型管护船,在有效保护剑湖河道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推进云南省河湖疏浚的现代化、机械化建设,为中国电建履行央企社会责任贡献力量;2024年,港航公司更将“中国智造”带向世界,承接厄瓜多尔CCS水电站调蓄水库清淤系统清淤船的建造,业主盛赞“为厄瓜多尔航道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西北院的国际品牌影响力再添亮色。

三、明晰战略定位:做西北院装备制造及新能源相关业务的“支撑单元”

从甘肃永靖到陕西西安,从最初的机械维保到单一船舶修造,到目前的“多板块业务协同发展”,再到2025年3月公司职能管理部门暂由常宁办公区“下沉前移”至阎良生产基地集中办公,努力将党支部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切实推动“双引双建”工作有效落实,缩短了管理链条、提高了管理效能、加强了工作推进。

港航公司的每一次转型,都紧扣西北院“高质量发展”核心。作为西北院装备制造、新能源业务的重要延伸,公司以“成为拥有核心技术和专业特色的中小型科技制造企业”为愿景,精准定位自身的业务板块。

(一)船舶建造:从“西北第一”到“国际认可”

作为港航公司的“压舱石”业务,船舶建造板块累计设计、建造、维修甘、青、宁、新、滇等省区各类船舶700余艘,覆盖旅游船、工程船、执法船、趸船码头、铝合金船五大类,是西北地区唯一持有中国船级社(CCS)、意大利船级社(RINA)双认证的船舶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近70%,2024年更首次进军海外市场。

精品迭出树标杆:为西安“十四运会”打造画舫船,为柯柯盐湖建造盐处理平台系统(采盐挖掘船、清洗筛分平台、运盐驳船),为青海公伯峡建造“青海巡11号”多功能双体船,为茶卡盐湖设计建造“天空之镜”旅游船等;多次被陕西头部媒体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等宣传报道。

资质升级强底气:2024年获中国船级社“120米及以下内河钢制机动船舶、24米以下内河铝合金机动船舶”生产能力认证。

地企联动提影响:2025年与多省区海事系统共建实训基地,推动行业协同发展,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光伏支架:从“合格供应商”到“行业领跑者”

自2012年承接敦煌30兆瓦光伏支架项目起,港航公司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深耕,现已成为西北院光伏业务重要的承建单位,并逐步拓展外部市场。在阎良生产基地布局全自动生产线,实现“自研+自产”模式。

产能规模显实力:年可承接3GW以上光伏支架加工安装,圆满完成中电建共和100万千瓦光伏光热项目、国能宁东制氢光伏项目等重大工程,获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等合作方“高效履约”表扬信。

市场拓展开新局:2022年承接吐哈油田120兆瓦源网荷储项目,成为外部市场“里程碑”;2024年在电建集团供应商评级中获评“三星级”,稳居行业第一梯队。2025年中标甘孜巴塘中咱120万千瓦光伏项目,单项目金额超8000万元,创光伏业务历史新高。

(三)水环境工程:从“装备研发”到“全链服务”

紧扣西北院“水利与生态环境”战略方向,以UV-CIPP紫外线光固化非开挖修复技术为核心,构建“管网清淤-检测-非开挖修复”全链条能力,累计完成管网清淤检测1500公里、非开挖修复150公里,业务覆盖广东、江苏、山东等七省八市。

智能装备破痛点:自主研发核心装备高水位管涵检测机器人、箱涵清淤机器人等,解决地下封闭空间“检测难、清淤险”问题。

工艺升级提效能:掌握CIPP紫外光固化、机械螺旋缠绕、碎裂管法等先进工艺,技术实力获行业认可。

(四)战新业务:从“技术探索”到“项目孵化”再到“产业落地”

着眼未来,在西北院作为‘科改示范企业’的战略指引与全力支持下,港航公司根据“自身业务所长”,在传统的“船舶设计与建造、水环境装备工程、金结制造与安装”,筛选锚定了“四个突破点”(铝合金船舶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建造,海上光伏电站建设智能化专用施工装备,攻关塔式光热定日镜设计及智能化精密装配核心技术,系留无人机+车载激光器联动式高效除冰装备)培育战略新兴业务,为西北院布局新赛道提供“港航方案”。

铝合金船舶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建造:公司根据环保及船舶未来趋势,着力开展铝合金船舶的设计建造,突破材料加工与工艺适配难题,制定统一技术标准与生产流程,在此前“618”标准化船型基础上进行了线型优化和产品迭代,形成了“680”型等系列化快艇产品,静水航速可达50km/h,获得欧卡智舶批量订单;阎良生产基地实现模块化装配,缩短了建造周期;2024年获“铝质一般船舶生产二级”资质,2025年铝合金快艇受邀参展宁夏交通装备展,技术与产能获行业认可,成为西北铝合金船舶标准化制造标杆。

海上光伏智能化专用施工装备:2021年启动海上光伏配套装备探索,2022年申报“海上光伏桩基施工智能化系统与装备”重大科技项目,2023年底建成全国首台海上光伏桩基施工智能化打桩装备“电建海装001号”,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填补海上光伏专业施工装备空白。将该装备作为核心品牌重点打造,后续计划开发运维系列装备,助力西北院拓展海上新能源市场,完善“海上光伏施工-运维”全链条服务能力。

光热定日镜及智能化精密装配:针对光热发电领域,开发50㎡定日镜两种精简结构形式,在保证强度与刚度的同时简化支撑组件,适配多场景应用;创新“倒扣式”镜面设计,俯仰角可达180°,有效减少沙尘堆积,提升反射效率;与华北电力大学共建“太阳能热发电智能化装备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整合高校技术资源,强化光热装备研发实力,助力打造太阳能热发电核心智能装备品牌。

系留无人机+车载激光器除冰装备:聚焦风电运维痛点,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共建“先进激光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研发“系留无人机+车载激光器”联动除冰技术,针对极端天气下风机叶片覆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无人机长续航优势与车载激光器高效除冰能力结合,突破传统除冰方式局限,未来计划实现对大型风机(叶片长度≥50m)的精准、快速除冰,适配西北、华北等多风冻区域风电场景。


(五)生物质制气:从技术积累到民生工程突破

“十四五”期间,港航公司生物质气业务板块以技术突破与项目实践为核心,逐步构建全链条服务能力。通过河南兰考、山西沁县、山西屯留等项目,积累大量发酵罐壁板预制及罐体安装经验,掌握先张法预制、后张法安装等核心技术,实现从“机会性业务”向“经常性业务”的转变。2022年履约的浙江永康城镇供水管道建设工程,覆盖9个乡镇71个村庄,高质量完成民生工程,树立国企形象。同时依托码头施工经验,拓展茶卡盐湖二期航道码头、澜沧江里底电厂码头提升改造等关联项目,在生物质能市场波动期守住业务基本盘,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科技赋能创新:厚植发展“硬核实力”

在西北院“科改示范企业”战略指引与全力支持下,港航公司始终践行“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理念,以国家“双碳”战略与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四项业务板块科研攻坚,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五年来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累计投入研发资金3000余万元,斩获多项标志性成果,为公司战新业务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一)科研体系搭建: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格局

为突破技术瓶颈、整合外部资源,公司打造多层次科研协作网络:

1.校企合作平台: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先进激光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与华北电力大学共建“太阳能热发电智能化装备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围绕光热装备、激光除冰、新能源船舶等方向开展联合攻关,聘请高校教授担任外聘专家,组建高学历研发团队。

2.行业协同机制:与甘肃省水运事业发展中心共建“船舶检验实训基地”、与青海省船舶检验中心打造“高端人才创新实践基地”,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委托联合西部七省区共建“船舶检验合作交流中心”,推动技术标准制定与行业协同发展;2024年获批“西安市新能源船舶与智能化海工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市级创新平台依托单位,获政府专项惠企资金超200万元。

3.制度与资金保障:建立“五标”管理体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知识产权),出台《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科研流程;研发投入强度持续达标,确保科研项目有序推进。

(二)四项业务板块: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

1.船舶建造板块:攻克特殊环境造船难题,引领绿色智能转型

五年来,公司聚焦高寒高海拔、近海等特殊场景船舶研发,打破多项技术壁垒:

智能与绿色船舶技术:2020-2021年研发5G无人驾驶智能保洁船,具备远程操纵、自动避障、水质监测功能,在深圳河湾项目应用;2021年获本田LPG燃气发动机西北代理权限,完成甘肃永靖画舫船改造,环保性能提升30%;2022-2023年实现铝合金船舶标准化生产,公司船舶制造“标准化、工厂化”的转型目标已初步成型。

近海装备突破:2021-2023年攻关海上光伏施工装备,2023年底建成全国首台套“电建海装001号”智能化打桩装备,将10个月建造周期压缩至3个月,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助力中广核烟台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建设。

标准与认证:主导编制《封闭水域小型船舶检验技术规范》,填补西北地区小型船舶标准空白。

成果转化:累计获船舶相关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奖2项,参编地方标准1项,出版《船舶建造工艺与质量检验》专著1部。

2.光伏/光热支架板块:突破高效适配技术,抢占新能源装备高地

围绕光伏支架“高效、智能”与光热装备“精密、适配”目标,公司实现技术迭代升级:

光伏支架技术:2020-2021年研发滑轮组固定可调支架、侧拉式斜单轴支架,获发明专利,发电效率提升20%。

光热定日镜技术:2023-2024年参与50㎡定日镜精简结构研发,创新“倒扣式”设计(俯仰角180°),减少沙尘堆积;研制智能化精密装配生产线,自动化率94.5%,7.5分钟/台装配速度,2025年应用于攀枝花光解水制氢项目。

产业能力:年产能从800兆瓦提升至3GW,掌握铝合金、镀锌钢、耐侯钢等多材料应用技术;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研发光热装备,推动“光热+制氢”跨界应用。

成果转化:获光伏相关专利17项。

3.水环境工程板块:破解管网治理痛点,构建全链条技术体系

以“地下管网智能治理”为核心,公司实现从装备研发到工艺落地的全突破:

智能检测装备:2020年研发高水位管涵检测机器人、箱涵清淤机器人,2021年在深圳龙岗完成大面积暗涵勘测,获“智能暗涵检测系统提高城市管网普查效能”等创新奖2项;2024年研发管网非开挖修复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施工全程数字化监控。

非开挖修复工艺:2022年掌握UV-CIPP紫外光固化技术,具备DN1000大管径、115米大跨度施工能力;2023年在江苏镇江完成115米DN1200管道修复,广东佛山突破100公里CIPP修复里程碑;2025年新增机械螺旋缠绕、碎裂管法,在山东济南完成DN1600大管径修复。

行业引领:参编《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标准》省级地方标准1项,出版《城镇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工艺与设备》专著1部;“无人管涵清淤与检测装备研制及应用”获2023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技术入选工信部典型推广案例。

成果转化:获水环境领域专利75项,软件著作权5项,省级工法1项,获得陕西省勘察设计协会QC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7篇,参编地方标准1项,主编团体标准2项,出版《水库大规模深水清淤技术研究》、《城镇给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工艺与设备》专著2部。

4.战新业务板块:前瞻布局未来赛道,实现多项“零”突破

聚焦铝合金船舶、海洋工程、新能源应用及智能化技术方向,公司持续培育未来增长新动能:

铝合金船舶:不断加强技术积累及产品转化,推动铝合金快艇产品的迭代升级与规模化生产,已在行业内树立起优质的市场口碑与品牌影响力。

海上光伏装备:2021年启动探索,2022年申报“海上光伏施工智能化系统与装备”重大科技项目,2023年“电建海装001号”上水,填补国内空白,2024年完成海上试验优化,计划开发运维系列装备。

风机叶片激光除冰:2021-2023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研发装备,采用“系留无人机+车载激光器”模式,2025年在湖北齐岳山风电场验证,除冰效率超0.8m²/min。

新能源船舶与储能: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研发电动、LNG动力船舶,在《2024交通运输决策参考》发表政策建议文章;策划压缩空气储能、氢能装备研发,2025年启动相关技术预研。

成果转化:获战新业务专利47项,软件著作权9项,出版《海上光伏电站建设:固定桩基施工工艺及专用装备研究》专著1部。

(三)科研工作成效与意义

五年来,公司科研工作实现“三提升一突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累计申报专利225项,获授权专利162项(发明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16项,出版专著4部;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科研成果推动四项业务板块5年总收入达15.66亿元,战新业务占比逐年提高;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获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等资质;国际业务实现突破,厄瓜多尔项目、双船级社认证,使公司向国际业务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五年来,在西北院的领导支持和协调帮助下,港航公司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实现经营业绩“跨越式增长”,营业收入从2020年1.04亿元跃升至2024年4亿元,五年累计净利0.4亿元,成功从“传统制造”转向“科技驱动”,成为西北院“科改示范”的鲜活样本。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西北院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规模化落地,为西北院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型工程公司贡献“港航力量”。

五、感恩同行奋进:共赴“十五五”新征程

五十载栉风沐雨,港航公司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西北院的悉心指导与鼎力支持——从“十三五”转型的关键帮扶,到“十四五”发展的战略引领;从资源共享的平台支撑,到市场开拓的背书助力,母公司的关爱与信任,是港航人勇毅前行的最大底气。

站在西北院建院75周年的新起点,港航公司将继续以“为卓越而超越”为核心价值观,以“向海!向东!向世界!”的气魄,紧跟母公司“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型工程公司”的愿景,巩固西北、挺进深蓝、拓展海外,在船舶智造、新能源装备、水环境治理领域持续发力,以更优异的业绩回报母公司培育,为西北院“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贡献“港航力量”,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企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壮美画卷!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