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江河作证!电建工程师王明疆32年的工程攻坚长征 |
|
|
|
编者按:壮丽中国梦,最美劳动者。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们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西北院职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日前,西北院王明疆荣膺全国劳动模范。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后,首次开展全国性劳模表彰。我们歌颂劳动,赞美创造,特此推出劳模事迹特辑——《江河作证,电建工程师王明疆32年的工程攻坚长征》,一起走近王明疆,了解他用智慧和汗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故事。全文如下: 王明疆手机里存有许多照片——晨光中向峡谷延伸的勘探脚印,暮色里浇筑混凝土的塔吊剪影,暴雨下依然挺立的钢筋铁骨。当九宫格里横断山脉的褶皱被驯服成平湖秋月,当澜沧江的风雪串连成景观工程的诗行,当千万张影像连缀成江河改道的轨迹,这部以像素勾勒的工程图鉴成为他投身电建事业三十二载的独有见证。 2025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京举行。王明疆以躬身山河的坚守和皓首穷经的专注,荣膺国家授予的崇高荣誉。从巴山蜀水的宝兴水电站展露专业锋芒,到澜沧江功果桥、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擎起万家灯火;从秦岭腹地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数字智能解码,到青藏高原共和光热发电项目熔铸“追光”传奇,再到如今奋战在陕西历史上规模最大水资源配置项目引汉济渭的二期工程。他带领团队科技创新,以30余项破局性专利架起传统水电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桥梁,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聚光灯下,王明疆掌心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与人民大会堂穹顶垂落的辉芒交融成河,映照出那些能源追光的壮阔图景。 演算纸堆出“20斤”青春 1993年,王明疆手握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毕业证书,回到家乡陕西,将人生坐标扎根在中国电建西北院——这家自1950年代便以刘家峡、龙羊峡等世纪工程奠定行业标杆地位的大型勘察设计企业。当他的目光掠过档案室里碧口水电站泛黄的图纸,触摸过青铜峡工程的计算手稿,这个年轻人清晰听见了来自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召唤: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要成为新的造山者。 职业生涯的首个挑战来得有些猝不及防。上班不久的王明疆接到了大峡水电站的计算任务。他彻底懵了——大峡采用河床式厂房,机组段内还设有排沙孔,空间结构非常复杂,学校教的理论方法无法取得项目要求的成果。为了攻克难题,王明疆过上了“双线作战”的日子:白天处理常规工作,晚上钻研有限元建模。办公桌上堆积的演算笔记、台式微机的嗡嗡作响,见证了数十次方案的推倒重来,“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我把已经改了三版的报告拿给师傅看时,他气得差点给撕了,因为教的没能理解、重点没抓住,等压住火气后,师傅又接着教。” 时间不语,一年多的高强度工作,让这个本就消瘦的西北汉子又瘦了近20斤,但换来了《大峡水电站厂房坝段整体静动力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报告》的战果,开创了西北院在微机上完成大规模三维结构计算的先河。夯实基础后又进阶突破,1997年12月,王明疆完成的混凝土裂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让他收获了入职后的第一个奖项——西北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更锻造出了他独特的工程思维范式。“很苦,但正因为有那段时间的苦熬,才建立起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实际工程处理的要点,对我后续的工作帮助极大。”王明疆说。 此后十年,王明疆把精力投入于地下洞室设计、混凝土结构计算和电站水力学仿真模拟。相比于奔波工地的同事,他更多时间是泡在办公室钻研计算和设计。“看似远离工程前线,但这段时间的工作非常有价值。”回望那段岁月,王明疆特别强调知识转化的重要性:“水电行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对新人来说,如何将理论内容转化到实际应用更具有挑战性。” 澜沧江上“蜕皮”闯关 四年建成百万千瓦级水电站 2004年,伴随着云南澜沧江畔功果桥水电站中标的捷传,王明疆也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最大挑战。“蜕了层皮!”他这样形容项目的整个建设历程。 项目团队接到功果桥水电站的设计任务时,多数人从未去过云南,面对滇西澜沧江中上游的特殊气候、山高谷深、深厚河床、水流湍急等现实难题,怎样实现“在平凡中做出特色”,成为大家日思夜想的问题焦点。在设计过程中,他和团队坚决贯彻项目主管总工的技术策划和要求,再结合实际条件进行高质高效地落实,最终,该项目取得八大创新应用成果,其中“层状岩体中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实用快速分析技术”、“水电站复合型尾水系统布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基于环境人文和谐的水电站景观设计与应用” 由王明疆主导完成,分别获得了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电力建设关键技术等。 此外,初期时项目报批、招标设计、筹建等多项工作在交织进行,时间紧任务重,而工程现场参建各方来自不同地域,工作风格迥异,磕磕绊绊的事没少经历。“任务既然领回来了,没个结果不行,必须负责到底!”这位工程师骨子里的倔劲占了上风。王明疆回忆,在那些“每天只睡四、五小时”的日子里,设计团队与施工方拍过桌子,跟业主争过方案,却在深夜的江畔烧烤中结下了“过命交情”。“吵归吵,但大家都是真心地想把项目建好。”王明疆感叹,与那群“不打不相识”的战友结下的深厚情谊让他终身难忘。 “总体建设时长4年多,创造了当时的国内最快速度,在同类项目中,工程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自然融合等方面也有明显特色。”当2012年6月最后一组机组并网发电,40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背后,是1367套施工图纸、765份设计通知精心铺就的科技攻坚之路。这项凝结着无数人智慧结晶的工程斩获了“2014-2015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奖”,王明疆也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突出贡献者个人荣誉。 经过12年运行检验,功果桥水电站于2024年完成最终竣工验收。截至当年汛期结束,工程挡泄水建筑物已成功抵御13轮洪水冲击,四台机组等效满发小时数突破69400小时,累计输送绿电457.18亿千瓦时。工程更具行业价值的,是其开创性实现主干河流上的工程与471号令的深度契合——作为全国首例全面执行移民专项验收并通过审查的水电项目,它构建了“政策精准落地-移民系统安置-验收标准闭环”的可复制范式。 从西藏雪域到三秦大地 巧筑水脉丰碑 工程人的时间总在跋涉中被按下快进键。可能因为“总在路上”,王明疆爱上了摄影,这是他难得的休闲时刻。他会把沿途拍摄的雪山云海拿给友人“炫耀”:“看我们的工地多像人间仙境!”却很少展示“生存环境‘鬼见愁’”的另一面。 在西藏海拔平均3400米的雪线之上,金桥水电站昂然挺立。这里有“山顶冰封,山脚江南”的奇观,却因少路、无电而鲜为人知。冬严寒、夏多雨,泥石流、雪崩时有出现,时不时还要经受棕熊、耗牛等野生动物的“巡查”。对于工程人来说,从400米高程的都市来到3400米高的闭塞山区长期工作,无论是心理还是生活,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其实还好,一些女同事很不容易,有一次水泵坏了,道路断了,大家硬是靠着一点存水坚持了8天。”王明疆说。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019年5月,金桥水电站首台机组提前半年投产发电,节省投资1000万元。这是西藏首个建成的地下厂房,电站的建成改变了当地长期缺电、无电的境况,终结了当地农牧民“烧柴取暖”的历史。 在工程建设中,环境挑战与技术难题往往相伴而生。2016年,王明疆肩负起镇安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重任,在月河流域的陡峭峡谷中开启了破局之战。这项陕西最大、西北首座开工的抽蓄电站,是承载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双碳”使命的重大工程。他和团队上千个日夜的殚精竭虑,如今,两座百米级大坝已巍然屹立, 工区绿化美化已见成效,上下两座水库宛如日、月两湖,湖光倒影美如画。从2024年9月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到同年底完成“一年四投”,实现了陕西调节性电源的新突破,至今已为发电、抽水启动超过千次,为陕西电网“迎峰度冬”、消纳西北新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引汉济渭二期的设计中,王明疆的专业技术能力展现出更深邃的维度。为践行环境和谐,项目的地标建筑物—渭河管桥以“水滴入江”的生态意象,将冰冷的输水管道化作力学与美学的交响诗。面对7倍于公路荷载的力学难题,团队研发的新型抗震连接装置,可实现1.23公里的钢铁巨龙应对八级地震稳若磐石。工程通水后,每日可向关中平原输送几十万吨水源,有效缓解用水短缺问题。 从“战天斗地”到生态共建 电建精神薪火相传 烈日当空,在引汉济渭工程施工现场,55岁的王明疆俯身核对施工参数。安全帽沿滴落的汗水,与三十年前青铜峡绘图室里浸湿硫酸纸的汗渍悄然重叠——那时,没有空调,老师傅们冒着暑气教他们用敬业对抗图纸晕染;如今,他带着徒弟们操作专业软件,用数字化工具延续“领了任务就要有结果”的老传统。 “我们建的是百年工程,既要对得起前辈托付,更要经得起后人检验。”他把“工程建设与环境融合共生”的理念刻进每个新人的入职第一课。随着政策和行业发展,从单纯完成建设任务转向绿色智慧建造,从业者们的发展方向也需要从单一技术攻关转向跨学科融合。近年来,围绕“30 ·60”双碳目标,王明疆创新性提出的“流程驱动,流水作业”的抽蓄站点设计理念和方法,指导数字研发团队建成了抽蓄项目从规划选点、前期设计、施工建设到运维管理的全周期BIM数字赋能平台。 致广大而尽精微。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明疆正学着师傅们当年的样子,既当技术导师又做职业摆渡人,在向年轻人倾囊相授三十年工程设计心得的同时,也不忘放手让他们尝试BIM建模深研方案。每次工地巡检,他会把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交代清楚,也会以身垂范,直面工作中的不足,把“早发现早处理”的工作铁律一以贯之。 收工时,看着95后技术员递来的三维地质模型,王明疆想起1993年那个对着电脑发愁的自己。三十余年间,从手工绘图到智慧工地,从只重功能到生态共建,变得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西北院人骨子里的倔强:当年他们耻于说“不太会”、“不太行”,现在领着新一代探索数字化和绿色化的深刻变革。傍晚时分站在坝头,王明疆的身影投射在一江春水中,这道随着汩汩水流晃动的剪影连接着三代建设者的精神坐标。 “这些年来,既做过工程设计,又实践过软件开发,希望能成为两个专业融合的纽带。”面对智慧工地的普及浪潮,王明疆清醒地认识到,老中青三代建设者的接力,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要把“责任重于泰山”的职业信念铸进每个技术参数。 当被问及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王明疆望着远处的青山缓缓开口,“既要在图纸上画出百年工程,又要让每度电都带着绿水青山的温度。就像咱们建的光热、抽水蓄能电站,白天把阳光储存起来,夜晚再点亮万家灯火,我们这代人,不正是中国能源转型的‘蓄电池’吗?” 或许,水电人的答卷不在纸上:在被晒蜕皮的肩颈上,在沾满泥浆的裤腿里,在隧洞贯通的笑意中,在江河不息的回响里……当大坝开闸泄洪、电力牵引经济的时候,叠一只小船,满载的中国梦就一路向着更广阔的远方航行。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